距今约4500年前,随着神农氏逐渐衰退,诸侯割据现象愈发严重,导致了炎帝、黄帝与蚩尤三大势力的对立,形同上古时代的“三国鼎立”。最终,黄帝通过两场关键战役先后战胜炎帝与蚩尤,完成了上古时代的统一大业。
然而,炎黄蚩之间的战争究竟为何爆发?对于先民而言,战争通常源于争夺权力、信仰冲突、资源掠夺或生存空间的竞争。那么,黄帝、炎帝与蚩尤三方究竟是因何而战呢?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可能是一次关于“食物种类”的路线之争,而非其他复杂的动机。
关于黄帝的起源地,今天普遍认为他来自陕西一带,但学者王宁在其《“黄帝”考源》中提出,“黄帝传说最初源自东方,随着民族的迁徙逐步传播开来”。笔者认为,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我们可以较为确定蚩尤来源于东部地区,因此黄帝极可能也起源于东部。
展开剩余78%《荀子》曾言,“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而《孟子》也提到,“夏、商、周的盛世,地未有过千里者也”。现代考古学基本上验证了这一观点。如果夏商周时期的交通条件尚如此困难,那么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远古时期,黄帝和蚩尤两方能否调动数万军队跨越数千里直至涿鹿(现今的河北张家口)展开对决呢?即使大军能跨越千里,战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地理上来看,上古时代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完全容得下黄帝、蚩尤、炎黄三部的发展与扩张。既然如此,双方为何非得你死我活呢?基于此推测,黄帝和蚩尤极有可能并非来自遥远的西部,而是相邻的两个部族,甚至可能是同一个大部落内的不同支系。史书记载神农氏衰退后,诸侯割据的现象日益加剧,这意味着黄帝与蚩尤可能正是神农氏朝廷下的两个部族。
不仅从逻辑上如此推测,史料中的描述也更支持这一观点。例如,司马迁记载黄帝源自河南郑州一带,而孔子则提到黄帝为少昊之子。《今本竹书纪年》则记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生帝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少昊的信仰随着周初的迁徙,逐渐传播到西部,最终导致少昊成为了西方的白帝。为此,宋代真宗在山东寿丘建立了景灵宫,并以最高的礼节祭祀黄帝。
除了这些记载,笔者认为黄帝很可能诞生在姬水或济水一带。历史上,“姬水”与“姬”字并不相关,且此类命名较为罕见。更有可能的是,先有姬族后有姬水,尽管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较少见。
综上所述,无论从历史资料还是逻辑推理来看,黄帝极可能源于鲁西或豫东地区,与蚩尤部族相邻,甚至可能是同一部族的不同分支,因此双方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史记》对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记载较为简略,仅提到“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但《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一段神话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细节。在这段传说中,蚩尤主动攻打黄帝,而黄帝则派应龙应战。应龙带来洪水,准备以水攻蚩尤;蚩尤则召唤风伯雨师,以水攻黄帝。双方在水战上僵持不下,直到黄帝派遣女魃出战,最终女魃引发大旱,黄帝乘机击败蚩尤。
在黄帝与蚩尤的战斗中,黄帝得到了应龙、女魃等神话人物的帮助。虽然这些超自然的力量显然是后人神化的产物,但在解读这些神话时,我们应关注的是古人为何会通过这些故事来传达某些深层的意图。在这个神话中,应龙象征着蓄水,女魃则象征干旱,二者都指向极端天气条件。这表明,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可能持续了多年,期间经历了极端的洪水与干旱天气。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黄帝能够战胜蚩尤,背后有着可能的经济原因。与旱作的粟米相比,水稻的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尤其在低洼、临水的地区,洪水与干旱都可能对其造成巨大影响。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普遍存在“南稻北粟”的分区,而考古发现表明,早在5000年前左右,山东、河南一带就已开始种植水稻。
例如,在山东的龙山文化中,考古学家曾在烟台杨家圈遗址、大仲家遗址等地发现了碳化水稻的遗物。然而,这时水稻种植尚未成为主流粮食,可能仅仅作为辅佐作物。而在河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的考古发掘揭示,稻米虽然尚非主要粮食,但在传统农业格局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黄帝打败蚩尤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蚩尤的稻作农业在遭遇极端气候后,粮食危机加剧,进而导致部落间的资源争夺。而黄帝的胜利,或许是由于粟米作为更为稳定的粮食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占了上风。应龙和女魃的神话象征了这些极端天气的影响,而蚩尤在水稻推广失败后,遭遇了信任危机,最终被黄帝战胜。
另有学者钟阿城认为,黄帝与蚩尤的冲突背后,可能是两种不同农业文明的争斗——稻作文明与粟作文明的对立。水稻的种植可能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影响到粟米的生长,二者的竞争或许是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与粮食问题息息相关。例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等都源于民生困苦,而在黄帝与蚩尤的时代,粮食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两者因粮食资源和农业路线的争夺爆发冲突,实在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发布于:天津市升阳配资-杠杆配资-免费配资平台-股票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