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还别说,2025年又冒出个“刺客”,年轻人这次是真不想忍了。
这几年,被年轻人丢在一边的东西可不少,影院刺客、雪糕刺客、防晒衣刺客……现在这名单上又多了一个——理发店。
最近,有网友念叨说,家附近开了十几年的理发店关门了,这事儿让好多网友都觉得感同身受。
我也有这感觉,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出了地铁站收到的小广告,以前都是“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现在变成“30块洗剪吹了解一下”了。
还有不少人发现,以前商业街里人挤人的网红理发店,现在也冷冷清清,没多少生意。
这可不是大伙儿瞎琢磨啊。有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2到2024年上半年,全国美发行业里,注销、吊销执照的企业超过18万家。
剩下那些没关门的,日子也难熬得很。有的理发店为了拉客人,甚至请美女来跳舞引流。
在大家印象里,剪头发这种刚需生意,怎么也不愁客源,为啥现在日子这么不好过呢?
想当年啊,这街边的理发店火得不行,现在呢,不少都挂出“旺铺转让”的牌子了。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理发店,完全不是现在这模样。
那时候,普通人觉得特时髦的事儿之一,就是去理发店办卡。
本来普普通通的小理发店,后来从中国台湾刮来储值卡的风,传到大陆后,一个个都搞起了会员制。他们通常会拿出个让人没法拒绝的招儿:几百块一次的烫染听起来是有点贵,可办张卡就能便宜几十块,还能享受到不输给大牌店的服务。
顾客到底赚没赚到不好说,但很多理发店是真赚得盆满钵满。以前理发师剪个头,辛辛苦苦忙活几十分钟,就赚几十块,一天最多也就千把块流水。可换个思路,卖出去几张会员卡,一天就能进账上万块,这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看到这么大的商机,一下子冒出好多门店,到处都是充值满减的小广告,铺天盖地的。
那时候市场火到啥程度?就2020年一年,全国就开了将近20万家理发店,到2021年,全国理发店数量达到114.4万家。
到处都是“xx剪艺”“xx造型”的招牌,好像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一样。最火的时候,理发店真是见缝插针,不光商场、写字楼、社区里有,连火车站、高铁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能看到。
随着理发店规模变大,架子也跟着大了起来。
首先就是理发的价钱,噌噌往上涨。就一个剪头发,还分“精剪”和“普通剪”,“总监剪”和“店长剪”,价钱能差一百多。
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美发的客单价涨了26.4%,男性平均一次花95元,女性平均137元。一线城市理发店,最贵的消费能超过一千块。
其次,架子也得端起来。不少理发店都开始走“高端”路线,从街边店、社区店挪到高端商场里,理发师也从不知名的小哥,变成了有英文名的“老师”,从助理、首席、总监到店长,价格都不一样。
夸张的是,有些店的外观和店名弄得花里胡哨的,光看店门口,根本想不到是剪头发的地方。
可谁也没料到,看起来顾客排着队送钱的理发店,居然也有凉了的一天。
有店主晒视频,说一整天就剪了一个头,气到不行,直接把店里东西砸了。还有店主也不装了,在自家倒闭的美发店门前开直播,甩卖店里的美发用品。
2022年,郑州好多“上海银色·美之家”分店陆续停业整顿,2023年这个品牌更是全关了。永琪美容美发、东田造型这些也没逃过,不少店都挂出了“旺铺转让”的牌子,上海蒂凡尼美容美发甚至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
明明是大家都需要的理发生意,怎么就活不下去了呢?
其实是两颗“暗雷”,把这锅粥给搅坏了。
很多人开理发店,一开始都觉得这生意长久来看肯定稳赚。毕竟大家总得理发,自己又没法给自己剪,肯定得去实体店,按理说不该愁没客人。
可让不少小老板没想到的是,理发店没被外面的环境影响,反倒差点被自己人的骚操作给毁了。
第一颗雷,就是理发师都成了疯狂推销员,“没人能笑着走出理发店”这话真不是瞎说。
好多人都有这经历:一进门,理发师先不问你想剪啥发型、有啥要求,上来就问你有没有预约,找哪个老师,还跟旁边同事用对讲机瞎聊,一套操作下来,把顾客都整懵了。
就算躲过了开场这关,也躲不过后面的产品推销。
剪头发的时候,那些特别能聊的Tony老师,会自来熟地说你发质不好,然后就开始念叨“办卡更划算”,一堆话砸过来,好像不买就亏了似的,这对不爱说话的顾客来说,简直是煎熬。
更让人闹心的是,最后手机付款时,突然冒出来个价格刺客,还有那剪出来跟预期完全不一样的“灾难发型”。
如果说第一颗雷只是埋下隐患,那第二颗雷就是直接点燃顾客怒火的导火索:价格不透明,尽玩些信息差的猫腻。
有些老板为了多赚钱,就盯着一个顾客使劲薅羊毛,让员工推销卡、焗油膏、护发素这些,销量还跟KPI挂钩。
这么一来,理发师花在练手艺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琢磨套路的时间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店,你不办会员、不买额外产品、不听店员的,他们就给你脸色看。
最离谱的是今年3月,云南昆明出了个天价烫染的事儿。顾客说一开始商家报价600到1000多块,到店后她选了1480元的档位,结果付款时变成了7680元。
更憋屈的是,项目都做完了,她只能先付钱再投诉。
有过类似遭遇的人真不少。中消协发的报告里说,美容美发领域违规办卡、办卡容易退费难这些事儿,占了会员制行业案件总数的26.5%,就比体育健身领域少一点。不少人也从以前爱办卡,变成了现在“一听办卡就发怵”。
踩过一次坑,很多人不愿意再去理发店,也难怪了。
那理发店要想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可能真得彻底“洗心革面”——好好理发,回归本质。
其实啊,不是现在人不需要剪头发了。
有人自己在家当理发师,网上买理发工具,数据显示去年理发类产品销量猛增了133%。
10块钱的快剪火起来也能说明问题。有的快剪店一天能接待100到200个客户,不推销办卡,十几分钟就剪完,就图个简单直接。数据显示,到2025年4月,全国快剪门店数量猛增了200%。
不是大家没需求,是很多理发店跟不上趟了。
经历过一轮大洗牌还没倒的理发店,想站稳脚跟,真得彻底改头换面,回归理发的本质。
第一条路,就是去掉那些套路,搞点有特色的创新。
最典型的就是去年湖南怀化的“晓华理发店”,就因为“听得懂人话”突然火了,给不少同行上了一课。
先不说价格,男士30元、女士45元,明码标价,就很拉好感。
更重要的是,她不搞那些千篇一律的套路服务,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来,服务得很到位。
现在全国各地,像晓华这样的理发师越来越多了,比如北京就有理发店被大家主动推荐。
其实啊,认真听顾客需求,比卖产品重要多了。这样才能把行业丢失的信任找回来,带来更多回头客,这也是很多理发店最该补上的基本功。
第二条路,就是练出点真本事,让顾客觉得“不去就亏了”,换个思路赚钱。
说实话,理发店想多赚钱也能理解,毕竟成本摆在那儿,不低。有专业机构调研,理发店的经营成本主要在人力和房租上,能占到55%到70%左右。
这行业竞争这么激烈,想做得好,好像只能走高端路线、提高价格才能回本。
但顾客讨厌的不是价钱高,而是除了高价,啥也没有。
就像有些店专走技术流,上海、广州的一些网红店,一次收费几百块,还得提前两周预约,可照样有很多人愿意去,连老外都来体验。
原因很简单,这些店有自己的核心本事:比如用中医养护、优质材料,还有专业的染发师,去了确实能有不一样的体验。顾客愿意为技术买单,道理很实在,能看到效果,比光靠噱头吆喝强多了。
还有的理发店脑子转得快,搞起了生态联动。比如重庆有社区理发店,给老人全年免费剪3次头发;有的和美容养发业务结合,搞美业生态。更早之前,日本还有理发店加了血压监测、代买药的服务,不光稳住了客源,还抓住了老龄化的机会。
总之吧,要么就像晓华那样,回归“良心价”;要么就像技术流那样,靠真本事吃饭,没有中间路可走。
反过来,那些想在中间浑水摸鱼的,估计下一个关门的就是他们。
理发这事儿,老百姓天天都需要,可不能最后只剩下一堆套路啊。
升阳配资-杠杆配资-免费配资平台-股票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