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连宏彬
不止一次在办公室听同事抱怨自己的教育努力得不到家长的积极回应,也常在家访中听学生家长述说自己的不易,对班主任不分时段地“召回”心生怨念。这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共识的今天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家校社三方在共同奔赴的教育路上没有彼此“看见”。
几年前,同组林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信客》一文时,为让学生了解“闽南侨批文化”,体会信客爱国爱乡、敬业诚信的优良品质,精心设计了“收集侨批”“讲述信客故事”等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任务,没想到整个活动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在问明该活动实施情况后,适时给了她一些建议:不要强求人人参与,“侨批”不是家家都有,家长也并非时时处处都能配合学校;任务实施不能难为家长,所有参与者不觉难为才可为、愿为;活动过程及时在家长群分享,让其他家长看到彼此的付出,并及时点评,将参与者情绪价值拉满,有幸福感、获得感;活动结束后将精品成果归类、展示,在家长群实时表彰“先进”,肯定他们的付出……果不其然,从“深情诵读侨批”“侨批背后的故事”“听老人讲闽南信客故事”到“参观天一总局,深入了解信客”,学校、家长、社会三者广泛参与,相互沟通,彼此理解,育人效果不言而喻。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奔赴的路上,我们需要彼此“看见”——看见共同的目标,看见教育的不易,看见彼此的难处,看见育人的点滴,看见改变的伟大。
无论是馆校协同、体教互融,还是家校互动、社教同频,学校、教师应主导育人的全过程。在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教育路上,教师可以通过升华实践主题,让更多人看见育人的广度与高度,通过增强活动的仪式感,让大家看见教育使命之神圣。我在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设计中,增加“收集与家人参与宋江阵、烧王船等闽南民俗活动的照片、视频,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踏访角美镇五大国保单位,理解儒家仁义礼智信内涵”“邀请区文保所专家讲述朱熹与龙池岩故事”“从市图书馆查阅资料,编撰白水贡糖、东美糕等非遗名产录”“在区文化馆举办小型非遗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真切看见身边的非遗,在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看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家校社三方看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携手同行的力量。
协同育人的路上,家校社不仅要看见彼此播种的爱与温暖,也要看见彼此的不易、努力与坚持。这样,我们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系福建省漳州台商区第一中学教师)
升阳配资-杠杆配资-免费配资平台-股票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